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本馆快讯

古籍修复人才匮乏初见缓解

发布时间:2009-06-13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讯 昨天在筹备中的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获悉,经过两年培训,全国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已从3年前的不足百人升至今年的300多人。
2007年5月25日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推进,古籍专业人员匮乏越来越成为古籍工作的瓶颈,不仅修复人员缺乏,古籍编目、古籍鉴定甚至古籍保护流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员都严重不足。据估算,国内现存古籍3000多万册中,有三分之一待修。3年前全国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加在一起还不足百人。如果仅靠他们,而且在现存古籍处于完全静止、不再有新破损的状态下,修上1000年,才有可能把破损古籍修完。
2007年5月至今年5月,受文化部委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办了古籍普查培训班、古籍修复培训班、古籍编目培训班、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民族文字古籍鉴定与保护研修班等共31期,涉及487家古籍收藏单位的1436人次,初步缓解了人员不足的状况。其中,专业古籍修复人员经过培训已升至300多人。不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说:“他们刚刚入行,仅仅是补充了古籍修复力量,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当他们成长为成熟的古籍修复人才时,才能把珍贵古籍交给他们修复。”目前,保护中心还在继续开办古籍修复的初级班和提高班。
此外,为建立人才梯队,学历教育也在进一步推进。2008年上半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联合在该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开办了“古籍鉴定与保护”课程,2009年上半年,此课程升级为研究生课程,受到师生欢迎。目前,文化部与教育部已初步达成意向,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立培训基地和实验研究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也使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由冷转热,如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的古籍修复已经由专科转为本科,首都职工大学国图分校的古籍修复与鉴定也成为职大的热门专业。
相关新闻
1600年前敦煌遗书
亮相国图
本报讯(记者徐雪梅)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将于6月14至7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展,总馆北区稽古厅、右文厅(北区一层)对公众免费开放。敦煌遗书中,北凉神玺三年(399年)宝贤写本《贤劫九百佛名品》跨越1600年与观众见面。这件文献是研究十六国至北朝早期汉字字体发展演变过程的珍贵文献,是这次展览中年代最久的纸质古籍。
展览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全国98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以及私人藏家共同参与,是第四次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之一。此次展出的300余部古籍是从荣登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4478部古籍中遴选出来的,这些古籍出于保护的需要,平时各收藏单位多深藏不露。私家藏品的参与量、展出量增多是此次展览一大特色,去年只有两家申报,今年有14家参加申报,7家有藏品入选,3家参与展出。
展览中一些展品是之前未见诸《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各家目录著录的珍贵古籍,在此次展览中将第一次公开亮相。如安徽皖西学院的一部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的《三国志》,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宋刻《春秋经传集解》,辽宁省馆的宋淳熙年间浙刻《扬子法言》,颇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一部宋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可与国图藏本媲美,此前国图所藏《金石录》(共30卷)一直被认为是孤本。上图现存这十卷本《金石录》内有明清以来众多名家递藏题识,钤印累累。现存十卷卷号历史上曾被人挖改过,伪成全本好似一至十卷,作伪痕迹犹存,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假的。直到改革开放后,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有一位叫冀淑英的老先生判断其确为宋刻本,作伪的原因大概是书商认为冒充全本会更为好卖。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期间还将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包括“文津讲坛”系列专题讲座、“文津读书沙龙”、“古籍修复互动讲座”、中小学生专场等。主办方还特别编辑了《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和小册子,参观者可以通过文字介绍和现场讲解了解特展珍贵展品和典籍知识。

 


2009-06-13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