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琪9月7号周日下午1点,家住成都双林路的丁俊准时出门,直奔成都市图书馆的“周末公益讲座”。“平常工作压力大,周末听讲座是放松兼充电。”28岁的丁俊表示,除非要紧事,周末听讲座已成了他的“必修课”。
8月,成都图书馆、成都群众艺术馆等推出的公益讲座持续火爆,许多像丁俊这样年轻的“讲座粉丝”都热衷捧场。为何越来越多的市民钟情周末讲座?
老师说到了丁俊的病
“‘知郁’才能‘治郁’,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都会让人产生不良情绪……”周日下午3点,成都图书馆二楼学术大厅内,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一科主任,治疗抑郁症专家王洪明在台上开讲。台下,300多位市民静静聆听,不少人手里拿着笔和纸,一边听一边记录。
丁俊坐在台下,有点担忧:“莫非我也有抑郁症了?”这个在成都某公证处工作的小伙子最近正因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佳。
“抑郁症又被称为‘心灵感冒’,大家想想,感冒其实是很容易医治的。对抗抑郁症也是如此。”王洪明轻松生动的比喻让丁俊放松下来,他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王开出的“药方”:早睡早起,多做运动……
35岁的沈放也在台下认真听着,他称,自己爱上听讲座是缘于今年夏天的一次“偶然”。
那天,沈放到市图书馆借书,刚好遇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讲解“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刘兴诗知识渊博,说话风趣,他从“地震的成因”入手,讲解成都地质和地理环境,告诉大家“成都很安全,该喝茶的喝茶,该干嘛的干嘛”。沈放“一听就上了瘾”。
听课上瘾是因为需要成都图书馆曾做过统计,仅今年2月到7月的5个月中,周末公益讲座听众逾6万人次。另一个公益讲座“大户”成都群艺馆2006年9月开办“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目前已经“上演”了130多场,平均每场上座率在500人左右。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钟情周末讲座?在沈放看来,讲座是一种很好的普及知识、传播理念的方式,而这些专家的讲解有大家不了解但想了解的东西。
今年上半年成图举行了57场讲座。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成图积极邀请心理专家加入,帮助市民尽早从地震灾害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根据当前受众最需要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是关键。”成都图书馆钟刚毅馆长称,讲座坚持走公益路线,免费服务市民,让它成为“市民终身教育的充电站”。
成都群艺馆相关负责人吴泽地说,从他经手的讲座来说,有两种类型是听众比较踊跃的。一种是名人讲学;还有一种是比较实用的,像请了心理专家来谈心理健康、请音乐学院师生来讲唱歌等。“有吸引力的讲座,必定很多人来捧场。”
角色互换交流生活经验
“很开心,能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说这话时,摄影师肖原刚刚结束他的“行走.摄影”讲座。在朋友的邀请下,肖原抽空在周六的下午,跟西南财大的50多个大学生分享自己在震后到灾区拍摄的经历。
肖原说,他也喜欢这种比较小型的讲座。听众和主讲者的距离比较近,有亲切感,容易互动。在他看来,讲座并非都是很严肃的话题,来讲的人也不一定非得是德高望重的教授或者声名显赫的学者,只要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就可以成为主讲人。“很可能今天你是听众,明天又变成了主讲人。”
吴泽地对肖原的看法也表示认同,他说,从过去的专家、学者到现在的社会各界,今天,主讲者的范围确实在不断扩展。曾拍下“希望工程”标志照片《大眼睛》的摄影家解海龙、走街串巷做糖人的老艺人都成为了群艺馆某一期讲座的主讲人,没有太多专业的剖析或理论的铺陈,仅仅讲讲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也很受欢迎。“近距离和平民化,无形中也拉近了听众的心。”
“现在音乐剧这么火,你们能不能讲讲音乐剧?”最近,热心听众又给群艺馆的讲座开出了“节目单”,“这对我们是新的挑战。”吴泽地说,他们已经考虑了听众的建议,正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留住听众,让他们有精神收获是我们办讲座的目的。”
2008-09-09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