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这些年人们常常提起的词汇。年味浓淡也成为人们春节前后的“热门话题”。很多人感到年味淡了,而且越来越淡。什么是浓浓的年味?年味是如何越来越淡的?仔细想想,人们对年味的感受,其实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记忆里的年味是厨房里香气扑鼻的灶台,是堂屋里哔哔啵啵的火焰,是一路上狮子龙灯的跳跃,是大年初一床边簇新的衣裤鞋帽……这样的“年味”时常成为回忆。但是,回忆其实“过滤”了生活的艰辛。人们把吃穿这样简单的生活愿望都凝结在节日的期盼中,所以那时的春节显得那样令人期待,那样让人满足。
时代的脚步已经走出很远。我们不知不觉告别了物质生活的贫乏。那种在期盼中才感受得到的“年味”淡了。与年味平淡相对应,如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当然,年味浓淡也蕴含着文化意义。中国人的春节从来就充满浓郁的文化色彩。贴对联、吃饺子、守岁、放爆竹甚至磕头拜年都有着文化内涵。这些传统年俗带着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印记,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这种滋养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里,是一次集中绽放。
品味这种变化,探寻变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生活变迁。传统的春节习俗是从农耕文明中形成和延续下来的。可以说,每一项习俗都是农耕生活的写照。顺应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很多事物都不得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文化意义上说,在春节这样的节日中就是一次“集体汇演”,其结果便是让人们感到传统的“年味”淡了。
年味淡了,提出的是一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大问题。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滋养和心灵家园。当整个社会都在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的时候,精神上我们却依然在回味过去那种“浓郁的年味”。让春节年味浓起来,是一种心灵的集体愿望。年味浓起来,绝不是要回到对吃饭穿衣这样一些物质需求的期盼中,而是要培育新的节日文化,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精神愉悦。那么就随着我们一起到期刊的海洋中去体会“年味”吧!
本期推荐了《格调》、《民间故事》、《食品与健康》、《百姓生活》四册精品期刊,欢迎广大读者前来二楼综合阅览室阅读。